红色引擎激活共治密码 ——杭州探索党建引领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新实践
2025/05/26 11:41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作为人口突破千万的超大城市,杭州的基层治理探索更具时代标尺意义。

发展出题目,实践做文章。在杭州,基层治理不是独角戏而是“协奏曲”,党建搭“台”,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五社联动”,社会力量的“大合唱”,不断丰富基层治理内涵,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使“最暖杭州”绚烂多姿、意蕴绵长。

于“尽精微”中“致广大”。如今,基层善治的生动实践在之江大地处处可见,多元共治撬动着治理“新动力”,使站在新起点上的杭州实现多点突破、精准发力,激荡起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的澎湃动力。

建强党建引领主轴“楼里微光”照亮治理末梢

当党旗飘扬在基层治理前线,多元主体便找到了协同作战的坐标。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建德市新安江街道府东社区新安公寓1幢的楼道里已传来轻快的脚步声。56岁的老党员包雨仙一手拿着刚刚出炉的热气腾腾的包子,一边轻叩邻居的门。“张阿姨,我刚做好的包子您尝一尝!”

下楼时,她目光落在楼梯边墙上那张泛着光泽的全家福上。照片里,10户居民的笑容在晨光中漾开一圈暖意。“那天我挨家动员,大家都觉得这个主意好!80多岁的老居民李奶奶甚至把压箱底的裙子都拿出穿上了。”包雨仙的指尖拂过照片边缘,“以前楼里谁家办喜事都凑不齐人,现在每天上下楼看见这照片,就像看见一大家子人。”这张全家福记录着这个老旧社区从“陌生人社会”向“邻里共同体”转变的治理轨迹。

基层强不强,要看领头羊,一个党员就是一束微光,微光成炬就是力量。“现在我们有了楼栋红管家,每个楼道都有党员牵头组建的自治小组,现在问题基本上不出楼道就能解决。”建德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邱锦平说。目前,建德已组建了一支1650人的楼栋骨干队伍,他们中或有一技之长、或有一定威望、或热心公益服务,以实际行动撬动在职党员、志愿者、退休人员、新就业群体等5000余人,覆盖全市4900余个楼道,推动更多的治理“旁观者”变成治理“参与者”。

以“小单元”自转推动“大治理”公转,现在,“楼里微光”已经成为建德响当当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品牌。

“每个楼栋都是动力齿轮,党建就是传动轴。”从民事民提,再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建德以小区楼栋为单位,组织“小楼议事”“老旧小区改造群众站C位”、小楼宣讲等活动,鼓励楼栋居民主动发声,达到通达社情民意、动态对接需求、及时排除矛盾隐患的效果。在健安社区百合园小区,通过“小楼议事”活动就群策群力处置了困扰小区多年的“僵尸车”问题,居民参与治理热情得到充分激发。

“以前居民们有纠纷,往往第一时间拨打12345,而现在大家有任何烦心事,都会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包雨仙告诉记者,她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新安婆婆”。作为基层治理的一张“金名片”,她们梳理调处家庭矛盾、公共维修、噪声和安全隐患等矛盾,以热心、爱心和责任心赢得了邻里的信任与依赖,成为社区居民的贴心“婆婆”。

党建抓实了,就是凝聚力。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基层治理实践,折射出建德“齐抓共管、共建共享”的治理共识。“‘楼里微光’就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凝聚人心、凝聚力量,把一件件民生实事办好,让党的基层组织成为群众的‘主心骨’。”邱锦平说。

坚持以人为本主向 老旧小区焕发新生机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破难题的钥匙总在群众手中流转。在社区治理的多元架构中,以人为本宛如一条坚韧的纽带,紧密串联起各方力量。

走进拱墅区的和睦社区,这个建于上世纪80年代、老年人口占比36%的社区、老产业工人集聚的“三老”社区正在实现着老旧小区“逆生长”。

“有了这电梯,我每天出门心情都好多了!晚年生活也有了盼头。”社区居民李阿姨告诉记者,社区内加装电梯实现了她“轻松上下楼”的愿望。这些“向上生长”的75部加装电梯如银梭穿起老旧楼宇,基层治理的经纬线继续向纵深延展。

“加装电梯看似是工程项目,实则是基层治理能力的试金石。”和睦社区党委书记周呈亲历过无数次协调会。“要破题必须要让社区回归‘自治’,激活党员群众参与治理的内生动力,就能打通堵住社区治理难的‘任督二脉’。”于是,社区把目光投向已成功加装电梯的楼道,挖掘其中的党员和“领头雁”。就这样和睦社区诞生了第一个“加梯帮帮团”。

党员带动群众,群众做群众工作。“加梯帮帮团”由成功“加装电梯”单元楼的4名党员组成。“四人接力跑”第一棒首先毛菊珍阿姨负责试乘试驾;第二棒由葛秀英阿姨接力接上,负责政策解读;第三棒孙章才师傅负责矛盾调解;最后一棒陈海平负责工程督导,形成了“一站式”加梯志愿服务新模式,跑出了和睦的加梯速度,按下了快捷键。

独木能成舟,独树难成林。仅凭社区的“单打独斗”很难完全满足老百姓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统筹整合好各方面力量资源来扩大社区治理“朋友圈”更显重要。

没有坐等而来的“春风”,唯有主动乘势而上的“东风”。每年和睦社区党委都会主动出击,走访各个党建联建单位,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争取资源,这些年社区的“朋友圈”持续扩大到100余家。水务、电力、燃气、医院、学校、银行、电信等行业龙头都成为了社区的“靠山”。

在建设银行与社区合作共同创新打造实体化运作的“时间驿站”,一场关于“时间货币”的治理实验就此萌芽:政银社三方共建的“时间驿站”里,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结对帮扶以及认领其他志愿服务累积的阳光积分,可以兑换社区商户服务和商品。这个创新循环链上,银发志愿者重拾价值感,小微商户激活客流量,金融机构拓展服务场景,而社区则破解了志愿服务可持续困局。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和睦社区的蝶变密码,正藏在“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治理新局中。已在社区工作20余年的周呈感慨道:“当每位居民都成为社区设计师,还有专业社工等多方力量加入,钢筋水泥就有了温度,老旧小区就能焕发永恒生机。”

紧扣志愿服务主线 候鸟归巢处即是心安乡

安身,是社区用一砖一瓦筑起的庇护所;安心,是城市以一点一滴汇聚的包容力。杭州探索的“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模式,绘就了基层治理“幸福网”。

初夏时节,杭州的气温越来越高,与天气一起热起来的,还有上城区九堡社区的九宝学堂内的人气。每到放学的傍晚,九宝学堂内总会传来阵阵童声笑语。来自江西的10岁女孩小雨正向身旁陪伴着的“房东奶奶”钱雅珍讲述着当天学校里的所见所闻。和这个扎着羊角辫的女孩一样,社区里其他1700余名流动儿童,大多是外卖小哥、快递小哥、服装市场销售等新就业群体的孩子。他们如候鸟般随父母迁徙至杭州,像蒲公英的种子,在城市的缝隙中寻找扎根的土壤。

呵护每一株幼苗成长,就要着重解决这些困扰“新九堡家庭”的难点问题。“我们瞄准流动家庭子女教育成长核心诉求,探索以流动儿童社会融入为支点、以新老居民互助服务为纽带的共同富裕实践路径。”上城区九堡社区党委书记杨建国表示,陌生的环境、频繁的变动,使社区流动儿童在成长路上面临诸多挑战。他们渴望知识的滋养、心灵的陪伴和融入城市的机会。于是,由32名本地居民组建的“房东爷爷奶奶”志愿服务队顺应而生,为社区内流动儿童提供放学接送和课后托管服务,开展非遗手工教学、农耕劳动体验等活动。

社区的温度,不在高楼广厦间,而在流动儿童安身的屋檐下、安心绽放的笑颜里。因此社区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本落脚点,改造幸福邻里坊、石榴红公园等空间,系统嵌入“九宝菜园”等实践活动基地,联动浙江敦和基金会、中国美院开展“好玩社区”地面游戏项目营造。当社区从物理空间升华为情感共同体,流动儿童手中的风筝线,便牢牢系在了这片托举他们奔跑的土地上。

流动儿童不仅是一个群体,更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有着不同的个性和多样化的需求。如何实现从“提供服务”转向“促进发展”?专业社工的加入成为题中之义。

“我们服务的目标不应仅仅是解决流动儿童眼前的问题,更要帮助他们提升自身能力,包括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上城区九堡街道社会工作站站长、高级社会工作师王华荣表示。从精准的需求调研到系统的服务设计,专业社工的力量正在转化为流动儿童成长的阶梯,而当基金会等多方资源搭建起了聚合平台,这份善意便有了生生不息的动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流动”到“扎根”,专业力量打造的不仅是儿童成长的安全网,更是社区精神共同体的基因链。从“融入”到“共生”,志愿服务丈量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尺度,更是城市文明包容性的温度。流动儿童与社区的这场双向奔赴,正重新定义超大城市治理中“家”的维度——此心安处,身有所栖,便是吾乡。

(来源:杭州日报)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