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人民网!“共享奶奶”架起代际温情之桥
2025/04/30 15:56

“萧山区作为杭州的重要经济区域,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定居。许多家庭为双职工模式,父母因工作繁忙,难以按时接送孩子上下学。这一痛点不仅影响家庭生活质量,也可能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一定困扰。”“许多外来家庭的老人因地域适应问题或老家福利待遇等原因,无法长期在萧山居住。将老人接来照顾孩子并非长久之计,而‘共享奶奶’服务可以有效缓解这一矛盾。”

扫码查看留言板内容

这是杭州萧山的网友古先生在人民网留言板的一段留言,建议萧山区进一步推广“共享奶奶”模式。

在收到建议后,萧山区委社会工作部第一时间回复,“‘共享奶奶’项目目前在我区新街街道新宜社区开展,不仅提供放学后的接送与陪伴,还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组织传统文化活动、传授地方记忆、讲述萧山故事等方式,让市民感受到家的温暖。该项目也荣获我区志愿服务大赛二等奖、杭州市志愿服务大赛优胜奖。

让网友念念不忘的“共享奶奶”到底有什么魔力?“人民网”《问计一线 |“共享奶奶”:跨越年龄的“双向奔赴”》专题来到萧山实地采访。

开启代际共融新篇章

萧山新宜社区居住人员以来杭创业的“80后”“90后”为主。对于这些年轻的“宝妈”“宝爸”来说,“接送难”成了“老大难”问题。

2023年6月,“共享奶奶”项目应运而生。

下午四点刚过,杭州萧山新街枫华幼儿园的围墙外已站了几位身穿黄马甲的奶奶,她们手持接送牌,目光紧盯着校门。她们正是新宜社区的“共享奶奶”。

不一会儿,放学铃声便叮当作响,孩子们涌向门口。奶奶们迅速锁定今日要接的几位孩子,牵起了他们的手。“萱萱,今天有没有听老师话呀?”“安安,今天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呀?”……队伍排成一列“小火车”,小朋友们也穿上黄色的小马甲,背后依次写着“一、二、三、四、五……”的编号。

“共享奶奶”接送小朋友。人民网记者 郭扬摄

从幼儿园到社区的距离不算远,但需横穿两条宽敞的马路,为此,一条“彩虹桥”架了起来。“每次放学都是一次固定的流程,从穿马甲、走彩虹道,再到社区统一托育。”“共享奶奶”姚青说,为了让家长放心,小朋友们的情况他们都会随时在“共享奶奶社区晚托”群里同步。

“从第一次接送到今天已经快两年了。”今年53岁的冯琴也是“共享奶奶”之一。她当时在微信公众号上看到招募信息,心想反正占不了多少时间,而且也能给退休生活增加点色彩,便报了名。现在,社区将“共享奶奶”分成两组,轮班接孩子。到2024年底,“共享奶奶”志愿者团队已经为社区小朋友提供了3472人次的服务。

构建可持续互助生态

四点半,新宜社区活动中心已经被布置成了临时晚托班。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长桌上,彩笔、画纸和积木散落其间。一位奶奶坐在孩子堆里,轻声讲述绘本《比尔的气球之旅》。“我找到了一只木马!”“这里也有一只!”孩子们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或屏息凝神,或手舞足蹈。角落里,两个男孩争着展示自己的画作:“奶奶,你看我画的火箭!”“我这个是海底世界!”奶奶们一边分发小饼干,一边调解“争端”:“慢慢来,每个人都有机会讲。”

“共享奶奶”陪伴小朋友。人民网记者 郭扬摄

除了平时的接送,“共享奶奶”们还会利用托育的时间给小朋友们上几节“兴趣课”。

“平时在家比较空闲,退休后感觉生活少了点乐趣。”徐惠琴是“共享奶奶”之一,她一直非常热心社区工作,同时也是社区里的志愿者。她告诉记者,自己很喜欢小朋友,跟孩子相处是一个双赢的选择,不仅孩子得到了照顾,自己也得到了陪伴。

“我们新时代的老人可不满足于那种一杯茶、一份报的退休生活哩!”冯琴说。的确,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已不再满足于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开始把重心转移到更有品质、更有意义的退休生活上来。有人参与志愿服务,有人发挥文艺特长,有人助力社区治理,积极发挥余热,“和孩子们在一起,比自己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开心多了,自己都感觉年轻了不少。”

新宜社区工作人员王君洋告诉记者,为了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同时助力“共享奶奶”更多、更好地发光发热,社区还结合前期接送与托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遇到的困难,组织奶奶们开展专题教养技能培训。

“社区治理,‘一老一小’一直是一个难题。”新街街道新宜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周海芳告诉记者,社区里的不少老人都想重返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而社区也有很多孩子在课后需要人照顾,“共享奶奶”项目就是将两者结合起来。

“共享奶奶”陪伴小朋友。人民网记者 郭扬摄

“我们邀请了专业的老师,为‘奶奶’们提供辅导,目的就是让‘奶奶’们能够带给孩子们更高质量的陪伴,同时也能丰富她们平时的生活。”周海芳说,不仅如此,借助“共享奶奶”机制,邻里间还架起了友爱互助的桥梁。每逢端午、重阳、元宵等节日,社区也会携手双职工家庭,共同为“共享奶奶”和社区长者举办活动。

傍晚6时,最后一位家长匆匆赶到,连声道谢:“冯阿姨,今天又麻烦您了!”奶奶摆摆手:“不麻烦,我们也很开心。孩子乖得很!”这样的互动已成日常。“宝妈”张歌说,以前小朋友一放学就吵着要见爸爸妈妈,现在回了家还挺舍不得,吃饭的时候还总念叨奶奶们呢。

奶奶们也有自己的收获。冯琴说:“孩子们叫我‘奶奶’时,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以前退休后总觉得空落落,现在每天都有盼头。”社区里,受益家庭自发组织“送清凉”活动,将关怀回馈给奶奶们,甚至主动帮忙买菜、送医,让互助的温情蔓延至整个社区。

“盆景”如何变“森林”

“共享奶奶”制度一头牵着“朝阳”,一头连着“夕阳”。它不仅缓解了双职工家庭的育儿焦虑,也让“共享”打开人与人之间更多可能。

针对不同社区的实际情况,当地还建立了诸如“E邻妈妈”“兵爷爷帮帮团”等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帮助更多双职工家庭解决孩子放学接送和托育问题,服务范围也越来越广,有些奶奶在接送孩子之余,积极参与到矛盾调解、垃圾分类等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共享奶奶”们正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共享奶奶”接送小朋友。人民网记者 郭扬摄

下一步,萧山区将持续推广“共享奶奶”志愿服务项目,以“熟人社区”建设为依托,推动邻里互助模式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拓展。一方面,优化项目运行机制,通过专业培训、资源整合和积分制撬动等方式,提升服务的精准性和可持续性;另一方面,结合社区实际需求,拓展服务场景,如课后托管、长者关怀、文化传承等,让“共享奶奶”成为社区治理的柔性纽带。同时,加强典型宣传和经验推广,鼓励更多社区因地制宜创新实践,形成“一社一品”的特色志愿服务生态。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居民参与,让“共享奶奶”从个案探索发展为可复制的社会治理品牌,为构建温暖和谐的邻里共同体提供“萧山方案”。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人民网领导留言板、萧山区委社会工作部)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人民网领导留言板、萧山区委社会工作部 作者:   
返回